WEDCV155VD5RRV515DV |
... *題圖:愛德華.馬奈《白牡丹》 你是我情願為你付出的人;你是我不願讓你纏住的根;你是我遠離你時永遠的回程票;你是我靠近你時開著的一扇門。 大年初五,給自己和娃帶好了口罩,登上了返京的飛機。那天的機場,雖然失去了春運期間應有的熱鬧,但一切運轉正常。目光所及之處,一片口罩。嗯,這註定是一個特殊的年。 飛機的上座率只有一半不到,除了空乘人員服務的聲音,沒有人說話。當飛機準點降落在這個我一直交換靈魂的城市,當機長播報如常響起,我知道,我到家了。 是的,我剛告別另一個家,回到北京的家。那個家是我的來處,是我出生和成長的地方。那裡很市井,很土味兒,人們說話都大聲嚷嚷(不知道的還以為吵架呢)大多數人貌似都「不夠公民」,會在電梯裡抽菸,會在大街上吐痰,長輩們的熱情讓你無法招架。那裡跟繁華,現代,發達和文明的北京相比,就是另一個世界。 我深愛北京,但當車子發動時,車窗外那麼多雙依依不捨到要落淚的眼睛,像烙印一樣,刻進我的心頭和腦海。 回到北京的家,helper 還沒有回來。萬般無奈中,只能一家三口擼起袖子干。散落在地板上的貓砂,水龍頭上的水漬,衛生間的頭髮絲兒,髒衣筐里的臭襪子。哦,當然還有最無法逃避的一日三餐:20分鐘吃完一頓,卻需要 200 分鐘來準備和收拾。 只有在這時,我才能體會到:它們不再是一句句上下嘴皮兒一碰就發出去的指令,而是一點都沒法少的,實打實的一天N小時。只有在這時,我才深切體會到他人的辛苦。 有人說,這十天做的家務量是過去十年的總和。嗯,hands on,一個多麼時髦的詞兒,這一次,扎紮實實「時髦」一把。 Family is everything. 在無數美劇和電影中反覆過出現的這句臺詞,這一次,讓我有了更切身的感受。跟許許多多人一樣,這段日子裡,我們擁有了有史以來一家三口一起做飯一起吃飯的最高頻率。 但這何嘗不是一種和家人的默默的緣分?無論幸運或悲傷,上天造就的家人關係是一份恆久的禮物。珍惜習慣擁有的事情,比想像中更難,面對曾經陌生的挑戰,比想像中更難。對家人更好一點,亦是對自己更好一點。 曾經覺得父母很煩,在那樣的環境裡長大成人,更是難上加難。他們不懂教育,不懂科學,不夠開放不夠民主不夠寬容更不完美,甚至給我們製造了一些創傷和枷鎖。他們「不知有漢,無論魏晉」,卻還時時以權威自居。 但是,他們給了我生命,並用了他們能給的最好的方式撫育我長大。如果說每個人的身上都兼具神性和獸性的話,那家就是人類神性的孕育地,母愛是人類之愛的源頭。普通人在家裡的奉獻和關愛,是人類發揮神性的陣地。有種說法是,我們都是神的孩子,那父母,就是喬裝打扮過的「神」。 曾經覺得愛一個人很煩,創建一個家,更是難上加難。因為一個人的事變成兩個人的,增加了許多說服工作,說服不了又無法決斷時,對行動派來說很難忍。達成共識好難,一起行動更難,可這是愛一個人的成本,也是創造一個家所必須要面對的問題。 當日子一年年過去,回頭看時卻發覺:兩個人,從懵懂少年到滄桑中年,一起為健康的家而奮鬥,或開源,或節流,這是在用煙火氣過日子,是值得做的大事。有很多經歷,只有人到中年後才會理解,這時更能感覺到甜蜜。 曾經覺得養孩子很煩,要負責任地撫養TA長大,更是難上加難。因為那些原本可以悠閒看書刷劇或是在事業上發力的時間,不得不被抽出大半,被迫投資在沒有人認可的,日復一日的瑣碎和辛勞中,覺得好不值得。 但養孩子的過程何嘗不是自己的重生?借著這個過程,自己的弱點一一被修正。為了給孩子更好的成長環境,更高質量的教育,更舒適寬敞的家,身為父母的我們不斷地突破自己的局限,這種付出讓我們有機會打破人性里那部分自私的基因。在漫長的養育過程中,身為父母的我們,也被迫思考人生中那些永恆不變的本質與技能,在傳授給孩子的過程中,自己也得到了。 誰說這一切的麻煩和困難不是幸福呢?誰說這心甘情願的付出,沒有讓我們的人生變得更厚重和悠長呢?誰說父母長輩們製造出來的束縛和捆綁,沒有讓我們更有動力走出天生的弱點呢?誰說日日在為一個更好的小家奮鬥,沒有讓我們戰勝時間呢? 幸福是什麼?幸福是在遙遠的另一座城市,有一個樸素又熱情的家,那裡有一群人,真切地惦記著我們,關心著我們,雖然在用一種我們可能並不喜歡的方式,那是我們發源地,是我們的來處; 幸福是什麼?幸福是在此時此地,有一個我們誓要終身守護的小家。大家在彼此協同中探索並實踐真正的 lifelong partnership。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這是我們的目的地,是此生的歸宿。 有家,真好。活著,真好。別扯那些有的沒的,踏踏實實把日子過好,比什麼都強。 生命是一趟回家的旅程。每個人,都在尋找一條回家的路。 家是我們的發源地,是目標,也是終點。 如需轉載/互推/商務合作 歡迎來稿自薦和推薦精彩的文章至 min.di@niwolife.cn
內容簡介
繼《出走,搭車去柏林》之後,谷岳和劉暢再度出走
從北美洲最北端到南美洲最南端
穿越三萬三千公里
用最瘋狂的方式挑戰世界上最長的陸地穿越
◎自由、冒險,分擔、分享,風景、風俗,逸事、奇聞,歡樂、趣味。他們的旅行綜合了這麼多人人嚮往的東西,不受關注幾乎是不可能的。
2010年9月,谷岳和劉暢再度出發,開始了縱穿北美的搭車旅行。谷岳隻身搭上集裝箱巨輪橫渡太平洋,與紀錄片導演劉暢在阿拉斯加會合,開始了他們的美洲穿越計畫。他們用一年多的時間,從北極圈出發,以阿根廷最南端為目的地,用最小的碳足跡,用各種靠譜及不靠譜的方法,完成世界上最長的陸地穿越。
◎用三萬三千公里的旅程,親身體驗多種危險刺激的職業。
從阿拉斯加到墨西哥,體驗極地漁夫、森林救火員、牛仔等人們的生活。
從搭車到自駕遊,體驗最經典的美國式旅行。
在這趟旅程中,不畏寒冷、颶風,直接面對出生入死的危險,去體驗了阿拉斯加的深海漁夫生活,又或者經歷高溫、烈火,體驗加拿大的森林救火員挑戰生理極限的考驗,親身經歷的多種危險刺激的職業;他們一次次的問自己,人生究竟有幾種可能,所以他們一路向南,為了尋找答案。這段旅程,尚未結束……
旅人簡介
谷岳
出生:一九八○年
出生地:北京(美國籍)
谷岳○至十一歲在中國,十一至二十四歲在美國(其中一年在中國留學),二十四至二十六歲在世界各地流浪,二十六至三十一歲在中國。谷岳在北京出生、共在北京住了十七年,在美國生活了十四年 。
二○○三年,他辭去工作,賣掉所有家當,從西雅圖出發開始旅行。他帶著一個背包、三部相機和一張單程機票,試圖離開喧囂和既定的生活,尋找生命中的真實和美麗。他花了兩年零一個星期,走了十八個國家,最終回到他的出生地——北京。
這次旅行前,谷岳已經有過兩次讓他上癮的長途旅行。一次是十八歲時類似「成人禮」的歐洲行,一待就是六個月;另一次是從北京搭火車去西藏,他想買張學生票,就找了個辦假證的買學生證,本想要個人大的,結果拿到一張北大的。在西藏之行途中他讀了《在路上》,雖然沒能看完,但對搭車一幕始終不忘。
在二○○九年的夏天,谷岳和劉暢一路只依靠陌生人的幫助,搭便車,經過一萬六千多公里、十三個國家,穿越中國、中亞和歐洲,直到柏林。在那裡等待他們的就是谷岳的女友伊卡。
劉暢
出生:一九七五年
出生地:北京
劉暢於一九九○年去美國芝加哥度求學,一九九四年回到中國,立志投身於推動中西方文化的深度交流;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攝影專業;常年從事紀錄片導演工作,並於二○○二年起與美國DISCOVERY探索頻道進行合作。
二○○二年獲DISCOVERY亞洲新銳導演稱號,同年與DISCOVERY合作獨立製作紀錄片《FOREVER BEIJING》,獲ASIA TV AWARD亞洲電視網最佳紀錄片獎,並在此之後製作了多部介紹中國文化的紀錄片。
二○○三年起與YUM百勝中國餐飲集團旗下肯德基品牌合作,拍攝多部青少年籃球宣傳片,記錄中國少年的籃球之夢。
二○○四年起執導DISCOVERY NETWORK AISA與華潤雪花啤酒的聯合探險系列片──《勇闖天涯》探索之旅,先後探險並拍攝:雅魯藏布江大拐彎無人區、長江源頭各拉丹冬雪山探源之旅、探索穿越柴達木盆地、勇闖國境線──瑞麗至拉薩。
二○○八年五月底開始跟拍北川的重建與北川受災人民的生活重建,拍攝三年,完成三集大型紀錄長片《重建》。
二○○九年策畫北京、成都《廢墟 青春記憶》巡迴藝術展。
目錄
推薦序:找不著北──旅遊衛視總裁 王平
旅人介紹
序曲:搭船橫渡太平洋
[美國.阿拉斯加]
混搭,多爾頓高速公路
極端的極地
夢一樣的錫特卡
[加拿大]
千島間的漂泊
森林公園裡的加拿大
洛磯山下的牛仔和牧場
[美國]
回鄉之路
誰不說家鄉好
挺進大峽谷
體驗拉斯維加斯
從沙漠到沙灘
你不瞭解的洛杉磯
[墨西哥]
新版墨西哥往事
北美洲,再回首
編著者手記:人人嚮往的事物
序
推薦序
找不著北
以「找不著北」為題,為《一路向南》作序頗有些南轅北轍的味道。
前些天,我在北京最繁忙的地鐵國貿站的換乘通道上看到四個碩大的紅字─一路向北,這是一個著名戶外品牌的廣告,在此之前《一路向南》的紀錄片已在旅遊衛視播過了兩輪。最初看到《一路向南》這個題目時,就被它強烈的方向感所吸引。因為女人大都方向感差,而我更是個經常在北京這個四四方方的城市中找不著北的人。
史丹佛大學心理學系曾經做過一個測試,他們詢問澳大利亞北部約克角西邊的原始部落裡的五歲女孩:哪邊是北?小女孩當即毫不猶豫地指出了方向,準確無誤。經過研究發現,在這個部落的語言中沒有 「左」和「右」這樣表示相對空間關係的詞彙,而是採用絕對的基本方向──北、南、東、西。由此推論,其實我們每個人在出生的時候都被賦予了辨別南北的能力,只不過後來有了指北針,而在沒有指北針的情況下,越來越多人開始找不著北了。
其實還有一種南北是生活中的。那種在生活工作中遇到一連串難題,不知如何是好並疲於應付的狀況,有人叫做「找不著北」。那到底是什麼原因,讓我們的生活處在這種疲於奔命的狀態?是不是因為選擇太多、誘惑太多、道路太多?當選擇不再是自由而是負擔的時候,人們開始羨慕那些能夠一路向南的人。
對谷岳和劉暢來說,一路向南只是他們從阿拉斯加到阿根廷的旅行,但對大多數找不著北的人來說,「一路向南」這四個字裡面至少包含了兩層指導意義──簡單和堅持。大仲馬在《基度山恩仇記》中說,人類的一切智慧是包含在這四個字裡面的:等待和希望。一路向南的簡單和堅持,是找不到北時的方向與希望。
旅遊衛視總裁 王平
編著者手記
人人嚮往的事物
二○○九年,聽說有兩個中國小伙子,從北京一路搭車去了柏林,行程總長約一萬五千公里。這事僅僅是聽說,已足夠令人興奮。因為我也是無錢無業的旅行者,很受啟發也很受刺激,咱怎麼就沒想到,或者,想到了卻沒去做呢?
機緣巧合,二○一○年十二月初,朋友介紹我來寫谷岳和劉暢縱穿北美的搭車故事。這次旅行的距離更長,三萬多公里。欣然接活兒的理由有兩個,一是臨近年關確實缺錢,二是對他們本次旅行的好奇和喜歡,可算是「一箭雙雕,一舉兩得」的難得機會。
可能與大多數讀者一樣,我們都是凡夫俗子,囊中羞澀,瑣事纏身,眼高手低,藉口一堆,夢想全埋在心裡,沒等發芽,已漚成了肥料。谷岳和劉暢替我們玩了一把,而且玩得比較出彩,這是他們吸引目光的核心之處。
提升到理性和文化,他倆替我們做了什麼呢?我覺得至少有這麼幾個美妙的關鍵字:自由、冒險,分擔、分享,風景、風俗,逸事、奇聞,歡樂、趣味。他們的旅行綜合了這麼多人人嚮往的東西,不受關注幾乎是不可能的。
在寫這本書之前,我有不少疑問:
一、谷岳和劉暢是什麼人?他們怎麼就想到並做到了搭車縱穿北美的旅行呢?如果一點兒背景沒有,我是不是也可以這麼做呢?
二、我們都有過搭車的經歷,從A點到B點,就地刨餅,空手套白狼,精神變物質,這事兒真那麼容易嗎?有現實問題,也有觀念問題─比如「一切向錢看」,傷了病了抬到醫院,沒錢也會死在門口;比如「時間就是生命」,人人都在趕路,不怕慢就怕站,拉上兩個陌生人沒什麼好處;比如聽說北美槍案頻頻,「搭錯車」差不多等於搭上了命。
三、聽說谷岳和劉暢認識不久,不是陳年驢友,也不是黃顏知己。兩人一起上路,一走一、兩個月,性格特點、價值觀念、生活習慣、審美趣味、表達方式等差別都很大,遇到矛盾和分歧如何處理呢?
四、另外,還有不少問題,比如簽證怎麼辦、語言不通怎麼辦、前不著村後不著店怎麼辦、一個月時間不夠怎麼辦?
帶著這些問題,我仔細研讀了他倆的「旅行採訪錄」以及網上的所有資訊,感慨良多,有滿足也有遺憾,有興奮也有沮喪,估計和他倆旅行中、回顧中的心態相像。
但是不管怎麼說,旅行成功了,效果達到了。
一個突出的體會是,谷岳和劉暢相當會「借」─借力、借勢、借錢、借物,借助一切有利條件,讓「夢想照進現實」。網上有人爆料,說他倆都有電視臺的背景和資助。谷岳和劉暢沒有回避,坦白從寬,化敵為友,化懷疑為理解,化抬槓為通融。
還有人說谷岳是美國籍,劉暢有美國生活經歷,這事不可複製。人人都有自己的資源和條件,玩不了大的可以玩小的,爭取自由、勇於冒險、嚮往自然、追求樂趣是時時處處可以實踐的事,並不構成本次旅行的硬傷。
電視和網路已經詳細報導過的旅行,還有必要出版這麼一本書嗎?我認為一定要的。
一、谷岳和劉暢畢竟開創了中國人搭車長途旅行的先例。雖然這個玩法在國外比較老套也比較普及,但是它像數學公式一樣,代入到我們的思維習慣、文化氛圍和生活環境中,就會解出別樣味道,甚至是令人深思的答案。
二、電視、網路、圖書三種媒體各有長處和弱點。如果把它們比喻成軍事,電視是飛機轟炸,網路是鐳射導引,圖書則是陸軍占領。此三者結合,各有優勢,互為補充,可以為讀者提供一個多面、立體甚至全像的觀照環境。
三、不怕敞開來討論個人旅行的理念、方法和心得,對話當然好,有人罵更熱鬧。國內的旅遊和旅行,與國際相比,問題重重,無論在文化高度、人群分布、方式選擇、傳播效率和品質上,都有差距。不能知難而退,要頂風做案頭工作。反正咱不面對,總有人面對。
谷岳和劉暢的性格、觀念、體能和經歷的差異增加了本次旅行的趣味性和可讀性。我也參與過類似的旅行,兩人結伴,同一時間,同一路線,寫出來的遊記卻大相徑庭。當時就想出版一本書,書頁中間畫一條線,並列兩人的遊記內容,雖然不見得好看,但一定有這學那學等等學的價值和意義。我也曾建議出版社這樣處理他倆的故事,最終只限於建議─也許這樣做,太不照顧普通讀者的閱讀習慣了。
這兩人我都喜歡,谷岳更像一個純粹的行者,性情第一,說走就走,樂於擔當,不愛囉唆,估計跟他一半一半的中美人生經歷有關;劉暢則是一個比較傳統的北京電視工作者和布波旅行家(「布波」即布爾喬亞加波西米亞),思維敏銳,激情澎湃,隨遇而安,不急不躁。這一對搭檔,和諧共生,是一條線上的螞蚱;較起勁來,是觀念鬥爭的兩個代表。寫作過程中,我常常揣測他倆的心理矛盾,那些欲言又止的話,可能更接近某個深度─要承認,這個時代,每個人都彆扭,他倆卻能夠求大同存小異,幾乎擰成了一股繩。
目前這本書的樣子,一定不是皆大歡喜的,我先說一聲「抱歉」。時代車輪滾滾,誰都著急搭車,生怕趕不上這撥兒鹹帶魚了。有人曾讓我參考一本知名的旅行書籍,我說那比不了,那樣的旅行和遊記已經絕種,咱們只能效仿個大概,相當於歌劇和電視劇的關係。
關鍵是,這本書如果激發了你上路的熱情和寫字的欲望,這才是正事兒,就看你的了。
孫民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8781986
- 叢書系列:
- 規格:平裝 / 240頁 / 17 x 22 x 1.2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本書分類:> >
- 本書分類:> >
- 本書分類:> >
內容連載
正在消失的伊努特人
去戴德霍斯的目標實現了,可還有遺憾─沒看到北冰洋,也沒接觸到伊努特人。阿拉斯加最北邊的鎮子叫巴羅︵Barrow︶,沒有路通過去,只能搭飛機。不知是否受了勞倫斯的鼓舞,他倆一定要去看看巴羅和北冰洋,親身感受一下美國最北端的這個小鎮。
巴羅的人口只有四、五千,大部分是伊努特人。他們的生活很特別,從來不愁吃穿。他們祖先生活的地方,現在變成了大油田,美國最大的油田。人們什麼也不用幹,生來就是股東。油田賺了錢,按時給他們分成,每人每年大概可以分得四、五萬美元。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天上掉餡餅的好事。過去的伊努特人住在冰屋裡,靠捕海豹和鯨魚為生。他們的民族文化和生存技能都建立在捕捉海洋動物的基礎上。
現在,他們不可能再去捕那麼多鯨魚了,因為有捕獵數量的限制。所以大部分時間他們就是閒待著,吃炸雞,喝可樂,看電視。人人變得跟海豹一樣,肥胖扛凍,大冬天的,還穿著拖鞋短褲,露著一身肉。
巴羅是個被大海和大山包圍著的小鎮,鎮子再往北,大概十幾英里,是一條狹長的小半島,寬度只有約一公里。年輕人天天開著四輪越野小摩托車,在海邊漫無目的地轉悠,早上去一趟,下午再去一趟。尤其是老人,經常在海邊慢慢地蹓達,看海,一看看好久。
這裡的生活方式已經美國化。三房一廳代替了傳統雪屋,全地形車和卡車代替了狗拉雪橇,牛仔褲和羽絨服代替了海豹皮衣。
劉暢說:
這可能是咱們中國人特別夢想的一件事情─不用工作,天天在家上網、看電視,多幸福。
但到了巴羅以後,發現他們並不如想像的那麼快樂。
我注意到他們祖上的照片,那些人很精幹,穿著大袍子,臉上刻著風霜的痕跡,透著生命的尊嚴。我頭一次對「天上掉餡餅」是不是件好事產生了懷疑,覺得一個人活著沒有事做,才真是悲哀。
這裡打工的人,多數來自世界各地。他倆住的酒店的經理是土耳其人,開出租車的是泰國人,餐館老闆是韓國人。很少有美國人來這裡工作,因為巴羅的環境太惡劣了,十月中旬太陽落下去,一直到次年的一月中旬才會升起來,這中間全是黑暗;也吃不到什麼新鮮蔬菜,食物幾乎都是空運來的,價格比紐約還貴;最低氣溫在攝氏零下四十度以下。
谷岳和劉暢到來的時節,這裡還屬於極晝。從早到晚,太陽掛在下午四點左右的位置,隨時準備日落似的。
巴羅富得像中東的小國,唯一不同的是,當地人的家庭結構不穩定。伊努特人和印第安人很容易變成酒鬼,科學家認為他們的基因裡沒有跟酒接觸的歷史,所以一喝就容易上癮。當地人十三、四歲就生孩子了,一般活到四、五十歲。大約一百五十年前,他們吃肉當吃菜,喝酒當喝水,但是環境寒冷,運動量大,體能消耗也大;現在住在溫暖舒適的大房子裡,什麼也不幹,天天吃漢堡、雞腿和薯條,身心健康都出現了嚴重問題。
一年前,谷岳看過一個紀錄片,講巴羅人的健康問題。一位五十多歲的佛羅里達遊客來到這裡,得知這裡的飲食習慣不好,也沒有以前打獵時候的運動量,導致年輕人的體質下降。他投入一百多萬美元,為當地建了一個橄欖球場,還組建了當地高中唯一的橄欖球隊。橄欖球場建在海邊上,露天的,規模巨大。他倆還專門去看了一眼,它被雪覆蓋著,很空曠、很冷清。頭一年,巴羅人打了很多場比賽,一場也沒贏過。他們哪見過那麼大的陣勢、那麼多的觀眾。之後越打越好,還經常贏。每贏一場球,他們都會把衣服脫了,跳進北冰洋玩冰泳,這是他們獨特的慶祝方式,別的隊就沒有這個條件了。十月以後,進入了捕鯨季節,政府對捕鯨是有數量限制的,每年只允許捕五十頭北極露脊鯨。北冰洋大概有一萬多頭北極露脊鯨,每年增長百分之三‧五,所以捕鯨活動還是可以持續的。
當地有幾十艘船出海捕鯨,伊努特人把捕到的鯨拖到岸上處理。對於他們來講,鯨的所有部分都有用處,包括厚厚的鯨脂、黑黑的鯨鬚。每家都會分到一些鯨肉和鯨脂。但是,總體來說,捕鯨越來越像一個懷舊的儀式,不再是當地人的生存生活方式,類似於中國農曆的一些節慶活動。
當地人總講,他們的爺爺、爸爸曾經是多麼英勇,是怎樣捕鯨打獵的,所有的一切都靠自己─他們好像很懷念從前的日子。有一個博物館,陳列著他們的捕鯨工具,還有照片和衣物。從衣服到鞋子,到生活中的所有東西,都是他們自己製作的。
每件東西都很精緻,都充滿了故事。其中有一個魚叉,是從一條成年的鯨魚體內找到的。那個魚叉的歷史跟鯨魚的歲數一樣大。也就是說,這條鯨魚很小的時候,中了這一叉,斷在身體裡面。後人捕到這條成年的鯨魚,發現了爺爺輩的魚叉。
這個故事令劉暢印象非常深刻。伊努特人曾經是北極世界最好的獵手,現在卻是一些無所事事的大胖子。他上大學的時候看過一部紀錄片,叫《北方的伊努特》。伊努特人住在冰屋裡,穿著海豹皮衣服,過著簡單樸素的生活,每個人沒事就笑,笑成了一種娛樂方式。現在的人已經不怎麼笑了,好像有什麼東西萎縮了。劉暢以前還看過一部科幻電影,說人類再過幾百年,都是大胖子,只有一個大腦袋一雙小手,腿基本退化了,身體像個球,坐在電視機前,機器伺候你吃喝─這個寓言在巴羅就要實現了。
文章來源取自於:
壹讀 https://read01.com/Gmd7g82.html
博客來 https://www.books.com.tw/exep/assp.php/888words/products/0010544961
如有侵權,請來信告知,我們會立刻下架。
DMCA:dmca(at)kubonews.com
聯絡我們:contact(at)kubonews.com
大葉大學附近推薦恐慌改善中醫診所魚池鄉瞳孔擴張或收縮治療中醫田中恐慌治療中醫
彰化肌肉疼痛改善中醫診所 埤頭血壓不穩定看什麼科 網友都推薦的鹿港中醫診所,自律神經失調改善很多花壇無法進行中高強度運動治療中醫 員林瞳孔擴張或收縮治療有效中醫診所 這間彰化中醫診所很大推,睡眠障礙改善很多社頭味覺異常治療中醫 田尾焦慮不安治療有效中醫診所 看不好的人都來這間鹿港中醫診所,自律神經失調改善很多二林白天沒精神中醫推薦 集集憂鬱改善中醫診所 草屯中醫診所這間很大推,失眠睡不著改善很多